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大內地名沿革

大內歷史延革:
青山綠水的大內,在平埔族與漢人的拓墾下,形成了今天自然、文化、產業地景極為豐富的形貌。

早期平埔族墾拓:
大内區西拉雅平埔族主要分布於頭社、環湖和二溪里,依據中研院民族所之研究資料,推斷頭社地區墾拓的時間應在雍正末年至乾隆中葉。首先,是新港社群往竹宅遷徙,接著目加溜灣社往頭社移動,同時原居於此的大武壠社群,往北邊山區的埤子腳、籠子內和大山腳一帶移動。這時漢人溯曾文溪進入三崁,逐漸形成聚落。大約在同時間(乾隆年間),蕭壠社群的一小部分人遷至竹湖,很快地麻豆社群亦從番子田進入交力林一帶,於是形成頭社里目前的聚落形態。
 
早期漢人墾拓:
當時漢人溯著曾文溪開墾,「石仔瀨」可能是漢人進入大內地區所建立的第一個聚落。石仔瀨正位於曾文溪由丘陵地流到平原處,由於流幅變大、坡度減小,以致流速減緩,堆積物遂佈滿淺溪,溪底礫石散布,故稱為「石仔瀨」(即現今的石子瀨社區)。後來先民再溯溪而上開拓,由於建立的新聚落位於石仔瀨的上游(更內部),而將之命名為「內庄」,也就是有「內石仔瀨庄」之意。

「大內」行政區源自日治時期大正9年(1920)地方行政改革,乃各取「大武壠頭社」和「內庄」的第一個字合併而成「大內庄」。「大武壠頭社」即今以「太祖夜祭」聞名全省的頭社,而「內庄」則為漢人入墾大內的主要據點,今則為行政中心所在。

戰後「大內庄」改為「大內鄉」,民國99年12月25日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,「大內鄉」更名為「大內區」。


 

 

大內地名沿革
時 期
地 名 沿 革
行政中心
鄭氏統治時期
天興縣(州)善化裡
石仔瀨
清康熙時期
台灣府諸羅縣善化裡東保
石仔瀨
清雍正時期
台灣府諸羅縣善化裡東保
石仔瀨
清乾隆時期
台灣府嘉義縣善化裡西保
石仔瀨
清道光時期
台灣府嘉義縣善化裡西保
石仔瀨
日 治 初 期
台南縣善化里西堡
內庄
日 治 中 期
台南廳善化里西堡
內庄
日 治 末 期
台南州曾文郡大內庄
大內
二戰後 初 期
台南縣曾文區大內鄉
大內
民國99年12月25日
台南市大內區
大內